皮錫瑞論宋代為「經學變古時代」,宋儒治經講求義理,時有新見,不循漢唐以來陳說,敢於疑經改經,以己意發揮大義。《易》學發展自宋代亦有創新發展,宋儒不再侷限於《易經》文字訓詁,而注重闡發其中義理。歷來宋易研究,多集中於天道性命的道德形上意義,而如以蘇軾為名的《東坡易傳》兼容君子小人, 發揮「周而不比」、「異而同」的處世原則。如此形下層面的《易》學發揮,歷來研究較少關注。「同而異」本是〈睽〉卦象辭說解,其言「君子以同而異」,《東坡易傳》中多處發揮此思想,將「同」、「異」兩者兼容。以同而言,更重視「誠」;以異而言,更強調「存」。從對各卦爻辭的說解中,進而闡發其兼容並蓄的處世思想。《東坡易傳》認為「同」應以「誠」作為基礎,表達發自內心的真實信任,排斥「窮而後比」的利用性依附。而對「異」的態度也頗為融通,主張「存異」,不強迫使人從己,應兼容並蓄,不嫌忌異方,也不苛責異方太過,以此減少彼此鬥爭的傷害。而歷來對《東坡易傳》的討論多言其雜有佛禪、道家思想,如朱熹作〈雜學辯〉批評蘇學,但從雜學的角度觀察《東坡易傳》,可發現其中多重意義,並非只是以混以佛道的籠統印象而已。正如〈四庫提要〉所言「多切人事」,若其積極用世的精神,則應多加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