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之間的人生智慧,是業師王邦雄先生治學立說與生命體悟的思想核心,其致力於儒道會通的真切體認,與當代文化走向的生命關懷。王老師儒道之間的情、理之融通,給筆者莫大的啟發。筆者在從事博論《聊齋誌異之形變研究》寫作中,發現《聊齋》中處處呈現其思想義理的辯證性,尤其是蒲松齡運用志異神怪的特殊表現方式,賦予其對人性的普遍關懷與痛切反省批判。故從其小說故事中,展現出蒲松齡重新面對傳統儒道精神,如何在現實生活當中實踐,使其真實生命得以朗現「至情至性」的核心價值,此乃本文企圖從文學性的小說文本,論其在思想義理詮釋上的可能性思考,做為本文探究的進路。準此,本文將藉由王老師對儒道之間情理的闡述,來檢視《聊齋》故事人物的「德性」與「情意」之普遍而恆存的生命價值,先就「德性生命」的貞定,再就「情意生命」的朗現,來實現「即情顯理」的人生價值與生命感通之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