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者,人倫孝悌之學也,道德仁義之學也,天人性命之學也。革命者,順乎天、應乎人,有所變、有所革,知其舊命,瞭之、解之、了之、革之,而締造新命也。如此締造新命實有所承於舊命也。《易經》有「鼎」、「革」之義,「鼎」卦說的是「取新」而「革」卦說的是「去故」,但我們要說,這裡說的「去故」並不是徹底的反傳統,而是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去故」與「取新」是一辯證的發展,並不是斷裂的否定。「新儒學」之不同於以往之「舊儒學」是如此,「後新儒學」之又異於「新儒學」亦是如此。儒學之為儒學,其實就一直在這因革損益的過程中,日新又新的往前奮進著,他既有理解,也有瓦解,因之而有進一步的重建。他既有詮釋,也自有轉化,就在轉化中有著進一步的創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