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一八九五~一九九○)晚年歸宗於程朱理學,他在早年則是偏好陸王心學。只是因為錢穆一向以史學家自居,再加上其史學思想的大成之作《國史大綱》(一九四○)出版之前,他有關陽明學的專著,也只有一九三○年出版的《王守仁》(後更名《陽明學述要》因此他早年的王學作品也較少引人注意。根據錢穆個人的描述,他在民國五年時曾陪著學生去考試,當時他在考場外則是捧著王陽明《傳習錄》研讀,表示他當時已經對陽明學深感興趣。不過直到民國十九年,錢穆才正式出版王學的相關作品,這中間已經過十多年的時間,顯然經過一段長時間的思索,錢氏已經累積了一些具體心得想要表達。究竟錢穆藉由《陽明學述要》想傳達那些訊息?具有什麼意義?這些問題,本文接下來將進一步說明。民國建立之後,雖然中國已具備民主體制的雛型,但是隨著袁世凱、張勳等人的復辟,以及隨之而來的軍閥混戰,在在宣告中國的改革並不成功。國內的政局不穩,加上包括日本在內的各大強國都在一旁伺機而動,使得中國的局勢更加險峻,為了解決困境,讓中國得以順利轉型,學界人士莫不提供各式各樣的改革方案以備參考。隨著陳獨秀、胡適所領導的「新文化運動」的展開,一躍成為學界新寵的科學主義就是最佳例子。胡適等人對科學主義的嚮往,主要是著眼於歐美各國在十七、十八世紀啟蒙時代以來的發展,因為科學思維的崛起,進而帶動各個層面的進步,使得歐美各國成為現代化國家。只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一九一四~一九一八),戰爭過程的慘烈以及戰後歐美各國的動亂,不免讓國內學界對科學主義的功能產生質疑。例如梁啟超(一八七三~一九二九)在〈歐遊心影錄〉(一九一九)提到:當時謳歌科學萬能的人,滿望著科學成功,黃金世界便指日出現。如今總算成了,一百年物質的進步,比從前三千年所得還加幾倍,我們人類不惟沒有得著幸福,倒反帶來許多災難。既然科學主義有潛在的缺失,不適於合中國改革。那麼中國如要發展成現代化國家,又該朝那個方向努力?梁氏的方法,仍是向西方取經,只是他把觸角從啟蒙時代,往前延伸到十四世紀的文藝復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