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未身處哲學殿堂探尋中國哲學,仍期拓展生物領域回應生命意義。記得,第一次聽到「牟宗三先生」的名字是我在高中時期,經由台中一中國文老師楊德英女士介紹並推薦《中國哲學十九講》一書,那對於一個當時對《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普遍存在反感的高中生而言,對正處於「對中國文化失望、對西方哲學著迷」的我,實是一個微妙且重要的經驗。在臺灣,在民國七0年代,對一個高中生而言,對於中國文化的認識,可以說是僅止於政令宣導般的文化基本教材。然而,只要是教科書,只要成為考試的內容,即便是有趣如小說、神妙如寓言、感人如詩詞,都輕則「索然無味」,重則「視如寇讎」。文化基本教材也是如此。因此,雖然從小背誦論語、孟子、中庸,其實,這些中國文化的精神,是背離當時高中生追求理想、夢想、甚至幻想的心情。高中生崇尚「自由」、「自主」、「被尊重」、「受重視」的自我建構氛圍,對於「自律」、「使命」、「責任」、「傳承」的生命落實層面,其實難以體會。猶記當時的台中一中學生中,明顯地分為三大族群:「實際功利的讀書升學」、「追求西方哲學的存在思潮」以及「無所認知的隨波逐流」,而願意認識中國文化的,實在是鳳毛麟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