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三個階段來處理屈原之死的歷史意義。首先,筆者追隨康德與鄂倫,以為歷史判斷屬於反省性判斷。其次,透過相關文獻的分析以說明:屈原的悲劇是由四個環節所構成的,四者缺一不可。最後說明,屈原之死本身與其所引發的歷史回響是不同的兩回事。屈原的悲劇的主角並不是屈原而是懷王,因而屈原之悲劇的主題是政治上最高權力擁有者的教養問題,而這個問題後來又歷史發展地分化成國家主權擁有者的教養問題與政府最高領導者的教養問題兩種。屈原之死的歷史意義乃是由屈原死後的人們對於「公平正義」與「專業合理」之共同的道德期盼–在人類政治社會所呈現的兩種不同的權力結構之間–之實現的奮鬥史所構成。人們對屈原之死的心有戚戚只能透過「公平正義」與「專業合理」之實現而得到救贖;然而,除非人民能自我啟蒙,自我轉化為自由人、為國家主權的主人,否則,要求我們的政治生活去實現「公平正義」與「專業合理」只能是一種蒼白無力的呼喊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