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晉商與徽商,一南一北,經營事業,發展文化,帶動了清代的經濟發展,開啟了清代經濟富裕的時代。徽州的範圍,大致上都以明、清一府六縣的俗定範圍為準,也就是包括了今日的歙縣、休寧、祈門、黟縣、績溪、婺源等六縣。這一府六縣,四面環山,貧瘠難耕,素有「險阻四塞,幾類蜀之劍閣」之稱。對外的出路,陸路「東則有大障之固,西則有浙嶺之塞,北則有黃山之隘。」,險阻難通。農作的收成極為有限,「一畝收入,不及吳中飢年之半。」「一歲收入,不能支十之一。」水路部分則剛好相反,「北境水陽江、青弋江,西境秋浦河,均流入長江;南境閶江、婺水,南流折入於鄱陽湖;東南境馬金水流入浙江金蘭盆地,聯結閩粵之要衝;東境新安江、武強水,東注錢塘、東海;以上共呈一放射性水網,成了徽商挾資四出的走廊。」(註)絕然不同的水、陸路,讓徽州與外界的接觸由頻繁而富裕,由富裕轉而發展成為徽州的特有文化。因此,本文即以清代乾嘉時代徽商與學者間的互動為題,探討彼此間的互動,所帶來的文化倫理精神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