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就其「總體的根源義」、「根源的總體義」說,「德」是就其「內在的本性義」、「本性的內具義」說。「道生之、德蓄之」,此是由存有之根源的總體之彰顯呈現,涵蓄之、具成之,方成此內在之本性。「志於道,據於德」,此是由主體之自覺邁向那存有之根源總體,參而贊之,使之開啟,並繼善成性,據以為德,發為實踐也。道家於「話語之介入」所成之「物勢」(物形之、勢成之),多所戒慎,強調必須經由「滌除玄覽」、「為道日損」、「致虛守靜」、「歸根復命」,方能免除「話語之異化」,達到「存有之治療」。儒家重「主體之自覺」參贊互際所成之「存在之實感」,並依循於此,而悠遊涵泳於藝文器物生活之中(依於仁、游於藝),「正名以求實」、「仁禮不二」,進而達到「一體之仁」的境地。蓋域中四大,天地人三才,人生天地之間,由此「實存之場域」之參贊互際,「總體之根源」因之而彰顯﹔「範圍天地,顯現其象」,「曲成萬物,名以定形」﹔然天人不二,和合其德,惟「互藏其宅、交發其用」、「知子守母,尊道貴德」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