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本土化」運動中,「在地認同」是十分核心的觀念操作。但由於「本土化」運動染上了特定且偏狹的「政治正確」論述,因此十數年來「在地認同」的文宣甚囂塵上,臺灣當道儼然形成封閉自憐式情結,以之抗拒「中國性」並且也抗拒「全球化」。其特定性和保守性已流於濫情,製造了「在地認同」的迷思,須加以釐清。就客觀學術言,「在地認同」有其彰著和貞定人之存在意義的積極性價值;儒家原本肯定人之「在地認同」, 明白《周易》的「坤道」,就自然能肯定君子庶民一致的「在地認同」之德,這也就是何以孔子周遊列國之後,於晚年返回故國教育子弟以及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修春秋之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