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大學通識教育,肇端於1956年(民國45年)東海大學開始實施「通才教育」制度,至今已經超過50年。在這半世紀之間,通識教育歷經艱難的發展,1970年代清華大學辦理通識講座課程,1981年臺大虞兆中(1915-2014)校長推動「社會科學大意」等少數通識課程,受到當時國民黨當局的干擾,無法持續。但隨著臺灣民主化的進展,1984年教育部通知各公私立大學及獨立學院辦理通識教育選修科目,共4-6學分之課程。接著1994年4月14日,「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成立,《通識教育季刊》創刊,建立通識教育研究的平臺。通識教育學會經由募款或會員捐款,20餘年來在民間推動大學通識教育。進入21世紀以後,從2008年4月開始,教育部推動一系列計畫包括「通識教育資源平臺建構與永續發展計畫」(民國97-101年)、「通識教育中程綱要計畫」(民國96-99年)、「科學人文跨科技人才培育計畫」(民國101-104年)、「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計畫」(民國100-103年)、「大學學習生態系統創新計畫」(民國104年起)。50年來官方與民間皆投入可觀的經費與心力,也獲得相當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