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漢學家羅哲海(Heiner Roetz)的大作:《軸心時代的中國倫理學:就其邁向後習俗思想突破的側面加以重構》,在2007年終於將有中文譯本問世。 在轉譯的中文譯本出版之前,對其德文原著加以評論,或許還不算是太晚的工作。羅哲海在《軸心時代的中國倫理學》中,對儒家倫理學的詮釋工作提出兩項我認為頗具開創性的觀點:他一方面借助柯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發展理論,跳脫思想發展的歷史特殊性與地域侷限性,而在文化進展的「種系發生學」(Phylogenese)層次上,重構儒家倫理學的邏輯發展結構。並就中國文化邁向道德意識成熟的後習俗序階之發展過程,釐清儒家倫理學做為一種普遍主義原則倫理學的內含所在;另一方面,他借助當代德國哲學家阿佩爾(Karl-Otto Apel)與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的「對話倫理學」(Diskursethik)提出責任倫理學觀點,以超越普遍主義倫理學的存心倫理學限制。凸顯儒家倫理學的特色,不僅在於它的普遍主義倫理學性格,更在於他獨具整合「道德存心」與「社會責任」之「後習俗責任倫理學」(Postkonventionelle Verantwortungsethik)的構想。這個洞見,即使在當代中國本土的儒學研究中,都還沒有真正受到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