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研究重點在透過沈光文<臺灣賦>一文來考察沈光文對於臺灣這塊土地的關懷與對鄭氏政權以及明朝的忠貞。文中可以體現到,當年鄭氏政權撤退來臺之後,開始對於臺灣的建設與資源考察。這些都是為了之後戰局的準備。這一篇文章其實主要的寫作對象就是當時政府。所以在這一方面描寫的非常詳盡,不外乎就是要給執政者做一個參考。換句話說就是透過臺灣的資源描寫,來給予執政者在開發與戰略佈局上的建議。這一點沈光文表現出了對於這塊土地的熱愛,因為要熱愛其土地,就必須有深入了解。當然他對於臺灣的愛,還是建立在對於明朝的忠誠之上,可是也不能說他對這塊土地沒感情,畢竟能夠這樣的充分認識已是非常不容易的了。從文化與社會方面,沈光文也體察到了臺灣因為貧窮而導致的社會問題。在這裡提出了經濟與教育兩面向,透過經濟與教育的建設,來改善臺灣的社會問題。從史實來看,沈光文在教育上就有著令人肯定的努力。在鄭經時代就與陳永華等人提出的一系列的教育政策,而在官場失利後,他也以教育作為職志。另外社會問題中還有醫療的問題,他在文章中也有批判。這一點就是對於臺灣人民因為疾病的痛苦,與對醫療知識的不明白,而感到痛心。且社會問題也是關係到整場反清戰爭中,國家內政穩定的問題。這些描寫就是他對於臺灣同胞的愛,透過了這篇文章闡述了這一觀點。另外就是對於鄭經與文人氣節的批判。從歷史上可以知道當時鄭經與鄭襲之間,有著強烈的衝突。當時鄭氏政權面臨分裂,但沈光文站在對於執政者的節操的標準來擁護鄭襲。他對於鄭經的行為感到不齒。加上當時文人最後紛紛倒下鄭經,與鄭經之後的清算,這些都是沈光文不滿的問題,他對於此作出強烈批判。同時對於清朝的分化與明政去留問題,提出的看法。最終我們能夠發現,他對於當時臺灣是充滿希望,同時希望能夠改善臺灣環境,最後達到反清復明的目標。從這來看,可以知道沈光文依然是保留了文人高度的節操與對國家的熱愛。本文一路下來,沈光文在<臺灣賦>一文中的描寫,都足以讓後世人們學習與仿效,如學習他對國家的忠誠、社會的關懷與土地的熱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