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人物中,若以才識之卓越、仕途之坎坷、死事之壯烈而言,當推張蔭桓。他早年曾參加科舉考試,但連秀才都未考取,遂摒棄八股文,改究心於洋務。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他以捐納的方式,奉派到山東聽候調遣,才總算踏上仕途,這時他已二十七歲了。他深為巡撫閻敬銘及藩司丁寶楨所器重,先後延其入幕,掌筦文牘,極為信任。張蔭桓雖非科第出身,但詩文書畫,無不擅長;又生於廣東海隅,感染到西潮的衝擊,曾與西人講求泰西政情及礮臺機器的技能,在當時而言,確是一位學貫中西,能開風氣之先的嶄新人物。同治八年,他以道員分發湖北候補,湖廣總督李瀚章對其並沒有重用,在他給荊山書院山長王柏心的信中說:「此間枹鼓不鳴,大可藏拙,雖復涉獵文史,而鹽車之質,牛蹄之涔,迄無是處也。」其不得意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