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於 1960 年代後半為了使圖書流通管道暢通,並力求出版品管理合理化,出版流通公司開始使用電腦,運用電腦管理首要條件必須配合一套有系統的書籍編號,於是,採用實施於日本國內之業界標準「書籍號碼」。日本出版界於 1976 年舉辦國際出版聯合(IPA)京都大會時才開始接觸 ISBN 號碼。之後,業界不斷的研究、討論並取得共識,於 1980 年日本書籍出版協會、日本雜誌協會、日本出版流通協會、日本書店商業組合聯合會、國立國會圖書館及日本圖書館協會等 6 個組織,併同學者專家一起組成「日本圖書號碼管理委員會」,決定自 1981 年 1月起加入國際標準書號總部,於是 ISBN 取代了原來使用的書籍號碼,出版品開始加註 ISBN 號碼,並且以「ISBN」為基礎,再加上「讀者對象」、「發行形態」以及「內容」等三個分類號,此外,還標示圖書本身的本體價格(不含稅),進而發展出「日本圖書號碼」流通於市面。該委員會於 1991 年更名為「日本圖書號碼管理中心(Japan ISBN Agency)」,該中心之權責除了與ISBN 總部訂定契約外,有下列幾項:(1)宣導及管理、訂定並發佈日本國內出版者申請 ISBN的規則及手冊。(2)出版者識別號之管理。(3)ISBN 申請之窗口及執行號碼編配作業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