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於1930年代的風車詩社,是台灣第一個以超現實主義為創作理念的文學團體。風車詩社的詩作和詩論,在當時的台灣文壇是為異數,除了沒有獲得太多共鳴,台灣的文學活動也受到日治後期逐漸加強的皇民化運動所限制,因此詩社成員的創作和活動時間並不算長。但是至今仍有不少對於此現象的相關探討。而黃亞歷的《日曜日式散步者》透過特殊的紀錄片形式來呈現這段歷史,於近年再次引起人們對於風車詩社及其時代的關注。本文試圖從《日》當中的風車詩社,分析影像創作者的拍攝觀點,並且思考風車詩社的文學發展與時代背景之間的關係。此外,影片中呈現了詩人們對於西方前衛運動輾轉認知的過程,筆者也嘗試釐清兩者超現實主義在內涵上的差異。透過對於《日》片及其相關文獻的研究,本文發現歷史檔案資料在轉換到不同媒介的過程中,可能帶出一些新的觀看或討論方式;而此現象同樣也指出,這些形式或觀點的形成與當下時代背景的關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