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近年來,由於人口遷移,氣候及環境之變遷和免疫功能低下族群的增加,使得高致病性與伺機性真菌病越來越受到重視。實驗室工作者以及醫療從業人員有必要瞭解常導致實驗室感染的真菌病原,其導致感染的途徑、潛在生物風險與相關的預防之道。本文回顧歷年全球實驗室感染真菌的案例及相關生物安全意外事故,經統計於1959 年至2015 年間計發生398 例真菌感染案例,其中以皮癬菌(dermatophytes)引起感染的40.5%佔最大宗,主要發生在動物實驗操作時。處理臨床檢體和菌株方面的感染意外,主要由第三級危險群(risk group 3, RG3)微生物之雙型性真菌引起,包括粗球黴菌(Coccidioides immitis 或C. posadasii)佔29%,莢膜組織漿菌(Histoplasma capsulatum)佔20.8%;第二級危險群(RG2)微生物的雙型性真菌引起,包括皮炎芽生菌(Blastomyces dermatitidis)佔3.5%,申克氏孢子絲狀菌(Sporothrix schenckii)的感染佔3.8%,馬爾尼菲青黴菌(Penicillium marneffei)佔0.5%,酵母菌方面的新型隱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佔2.0%。主要感染途徑包括接觸動物、針扎、呼吸道接觸分生孢子和氣霧、傷口或黏膜接觸等。為了避免人員遭受感染,RG3 雙型性真菌菌絲型培養或處理含分生孢子檢體時,務必在生物安全第三等級(biosafety level 3, BSL-3)實驗室或三級生物安全櫃中進行;RG3 雙型性真菌的動物感染試驗則應在三級動物生物安全設施(animal biosafety level 3, ABSL-3)實驗室進行;其他含活菌臨床檢體或酵母菌型菌株處理時務必在適當的BSL-3實驗室或二級生物安全櫃中操作。實驗中應配戴個人防護裝備,實驗結束後應該要徹底洗淨雙手,並確實做好實驗環境的清潔與消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