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與國際間食媒疾病事件層出不窮。在發生食品中毒事件時,衛生單位應視疫情規模及病原體特性,選擇適宜之流行病學方法進行調查,及確保實驗室具備相關病原體之檢驗技術及量能,並採行必要之防治措施,防杜疫情擴散。2011年德國發生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其規模遍及十餘國並造成四千餘人感染,本文搜尋線上相關文獻,彙整摘要本事件疫情始末,並分析德國衛生機構於調查期間所用之流行病學方法,以供我國參考借鏡。本事件疫情初期調查以探索性問卷調查及敘述性流行病學與病例對照研究為主,推斷個案罹病與飲食生菜相關,尚未釐清食品汙染源及與罹病之關聯。在發現群聚事件後陸續進行世代追蹤研究,利用食譜設計問卷及進行食品抽樣檢測,與追溯疑似汙染食品之生產鏈,而排除其他生菜為感染源,最終確定苜蓿為本次疫情禍首,並溯及一家苜蓿製造商。建議進行流行病學方法調查時須注意其特性與限制,如回溯性調查出現之回憶偏差,及病例對照研究之選樣偏差,與微生物檢驗時病原體型別差異等,才不致誤認汙染源,造成非必要之衝擊及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