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教育主要有:學校與科舉教育、書院教育、童蒙教育、社會教育等,各種教育均有其意義與內涵。早在春秋時代,孔子強調「教」與「學」的重要性,並以「誨人不倦」的態度,行「有教無類」的平民教育起,就已開啟了社會教育的先河。之後儒家學者對社會教化也是置於特別地位。童蒙教育,對於化民成俗有普遍性的效果。書院在宋代基本上還是以知識分子的階層為主,但到了明代有很多書院的講學非常注重向廣大群眾宣傳的普及教育,把文化與學術推向民間,各書院成為了社會教育的中心,也更促進了教育向平民化方向的發展。所以,書院在明代引起了上層文化向平民文化轉移的巨大變化。這種情形在泰州學派表現得很明顯。另外,勸善書在明代盛行,教育普及理應也受此影響。本文聚焦於明代的社會教育,因此,就先由泰州學派及勸善書談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