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在歷代學者的討論中,評價隨著各時期的不同主張而有高下之別,漢代,對荀子的人性論評價極高,劉歆、董仲舒欽佩其才能,認為是居於儒家承先啟後的地位。唐代,荀子的地位中落,韓愈評其「大醇而小疵」,並將其排拒在儒家道統之外,地位不如孟子。宋代,對荀子的評價最低,其性惡說及禮義的看法均受到宋儒的檢驗批評,其弟子李斯事秦之過,荀子亦受到牽連,而遭受與法家過從甚密的批評。清代,重實用及考證,使得荀子的評價翻轉,得到諸多學者的肯定,荀子的學說得到重新評估的機會。然而,清末仍有一股「排荀」風潮產生,代表人物以戊戌變法中維新派的康有為、譚嗣同、梁啟超等人為主,在當時確曾引起矚目。同時,亦有「尊荀」的聲音出現,而以章太炎為代表人物。本文即欲探討在此時期的「排荀」與「尊荀」的主要論點,及其對荀子的批評或讚賞的背景因素,是否曲解或誤導的荀學原義,希冀釐清此時期的荀子評價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