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乃中國獨有文體,不僅歷代帝王多鼓勵提倡作賦,多數文人亦將賦做為盡忠和進身之階。東漢以後,賦被捧上正統文學的寶座,賦在政治上頌德諷失、甄別選拔人材、懲惡揚善的特色,更是特別得到多方面的發揮。因此賦的政治作用,比起其他文體更為顯著1。到了清代,賦的題材幾乎做到了「無事不可入,無境不可繪,無意不可通的境地,比較全面地體現了文學反應外部世界,表現內心情感的雙重功能」2,因此當清末國家遭逢內亂與外患雙重夾攻下,文人們的文學創作轉而高呼維新,救亡圖存,彰顯時代精神,吳德功、丘逢甲和洪棄生的〈澎湖賦〉就是在這樣動盪不安、極欲求變的時代下產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