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鼠之間》這部短篇小說,一開始並不是為了兒童所書寫,而是史坦貝克對於美國當時社會的反映,讓讀者看見1930年到1950年的美國社會,受到經濟不景氣,人與人之間充斥著不信任與戒備的關係。不同的社會氛圍與文化的特性會產生不同的兒童文學作品,一部文學作品的流傳方式有幾種,有一出現即被奉為經典至今,抑有隨著不同時代而備受歡迎,另有一出版就被當局明令禁 止。這些經典具備什麼特質呢?又因為什麼原因被禁呢?以往的出版需要經過嚴厲的審查制度,假如不通過審查制度的話,即不能將此書籍或是刊物等出版品出版,至於被禁的理由,不外乎是褻瀆或是汙穢的語言、煽動群眾、內容過於暴力與血腥等等。當下許多西方兒少文學作品,在國外的中小學課堂上被熱絡的討論時,這些曾是禁書如今成為經典作品,也被譯為華文進入臺灣的閱讀市場時,因著某種原因而不能推薦給臺灣的兒童閱讀,這究竟是什麼原因所造成?中西方兒少在學校養成的背景受到文化的影響。上述《人鼠之間》出現的死亡議題等,臺灣的國小校園裡很難出現在課堂上討論。雖有文化的差異,但是在文學的殿堂裡,我們可以引導市場、閱讀者或是學校選書,該給兒少閱讀什麼樣的書籍內容,都可以進一步得思考的議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