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年代末三○年代初的上海,在反革命的白色恐怖和革命的低潮中,出現「革命文學」的高潮。當時這群以後期「創造社」和「太陽社」成員為代表所倡導的「革命文學」,可說是文學的主流。但就在他們對「拉普」文學理論的機械套用以及這些革命文學作家本身藝術修養不足,而造成標語口號化以及「革命浪漫諦克」等不良傾向後,其實它們已漸漸偏離了文學本身,這就讓另一批人渴望在創作上另闢蹊徑。而在半殖民地狀態下的上海,經濟的畸形繁榮,人與人間由於生存競爭而產生的虛偽與隔膜,爾虞我詐的荒誕感,成功與失敗的人生無常,又適逢其會地與日本「新感覺派」接上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