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漢學」作為一門國際性的學問開始形成起,海外漢學家與中國本土學人的交往便成為推動這一學科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西方早期的著名漢學家,如尉禮賢(Richard Wilhelm)、伯希和(Paul Pelliot)、伊鳳閣(А. И. Иванов)、 鐸爾孟(D'Hormon)、 傅吾康(Wolfgang Frank)、傅漢思(Hans Hermann Frankel)等,都曾與北京大學、燕京大學等中國高校有著密切的學術交往,可以說,在上世紀前半葉,北京大學始終是海外漢學家與中國學人展開學術交往的重鎮。到上世紀5、60 年代,北京大學仍與當時的蘇聯、東歐漢學界保持著密切的交往,其後,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大陸與海外漢學界的交往一度中斷,直至上世紀80 年代,才逐漸恢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