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如果一部戰爭史的著作只是單純地描述戰爭的經過,爾後評論雙方戰略設定的優劣,很容易讓讀者覺得枯燥而乏味。例如由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所編的一系列《抗日戰史》,從國民政府的角度,鉅細靡遺地敘述了中日八年抗戰的經過,雖然詳細,卻缺乏歷史深度。戰爭史不必將焦點侷限於戰場,論述的範圍可以往戰場之外拓展,討論戰爭對於經濟、社會、乃至於文化層面的影響。幾年前方德萬(Hans van de Ven)的《中國的民族主義和戰爭,1925-1945》(胡允桓譯,北京:三聯書店,2007)重新檢討抗戰之後,指出史迪威(Joseph Warren Stilwell, 1883 -1946)對於蔣介石和國民黨的批評並非完全正確,問題的真正核心在於國民黨本身的治理能力不足以應付一場全面的現代戰爭。這個致命缺點也延續至國共內戰時期,最終導致國民黨失去中國大陸的政權。與方德萬相比,Mackinnon從比較微觀的角度處理戰爭史的課題。他的Wuhan, 1938: War, Refugees,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討論抗戰前期最重要的一場戰役──武漢會戰,並企圖重新詮釋這場戰爭在近代中國的歷史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