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康熙朝以來,清廷逐年在驛站經費上進行縮編,及至乾隆朝達到最高峰,僅剩下清初原有額設數目的67.5%。在經費左支右絀之際,部分省份只能以額外籌措經費、或向他省協濟等方式,維持該省驛站的正常運作。在驛馬經費的編制上,其轉嫁的特質突顯出清代在驛傳財政管理上有走回頭路的嫌疑,只是在明代受累的是應役前往驛站的夫役,在清代則是官派管理驛站的人員。 驛站經費預算制,加上清初以來逐步進行的減少驛站錢糧額數、將驛馬經費轉嫁至管驛人員等措施,讓乾隆朝的驛傳制度在管理運作上迥異於清初開國之時。所有改變的目的,除了是為了在現有制度上進行革新,促使驛傳制度運行地更順暢外,最終的目標其實是為了替國家減少開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