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二十年代末期中國社會性質等三次論戰以來,受到馬克思主義影響的許多學者往往試圖以資本主義社會所特有的現象為標準,在中國歷史中尋找類似或不類似的現象。他們希望藉此論證歷史上的中國社會是否擁有自發演化為資本主義社會的能力,或為歷史上的中國社會進行時代區分。1949年以前,以「半殖民地半封建論」為代表的主流見解認為中國歷史上類似資本主義的現象(比方「商品」的生產與交換)並不必然導向或等於資本主義。1949 年之後,由於中國社會被規定或理解為非資本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類似的問題意識便又再次出現,但答案總是隨著政局的變化而有所不同。改革開放之後,明清經濟史專家吳承明以非資本主義時代的明清經濟作為回應這個問題意識的切入點,進而為改開初期的中國商品經濟性質提供了非資本主義的隱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