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 年代末,台灣經濟政策從進口替代、節制私人資本、發達國家資本,轉向出口導向、鼓勵私人資本;到1960 年代後,台灣越來越商品化、市場化、資本主義化的發展也就快速入侵原住民社會:政府開始鬆綁民間及政府在原住民保留地投資、開發的限制,原住民保留地逐漸流失,他們的生計經濟逐漸被瓦解,在原鄉生活的困難,迫使許多原住民遷移到都市地區找工作、謀生活。原住民的教育程度多比一般民眾低、他們的職業位階也因此比較低,他們多從事屬於勞力密集、低技術性、高危險性、流動性大及替代性高的工作,海洋(遠洋漁業)、鷹架(建築業)與礦坑(礦業)成為到都市找工作的原住民最具象徵性的勞動場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