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884年由Marchiatava及Celli二人於腦膜炎滲出液中首先發現腦膜炎雙球菌,至1887年才由Weichselbraum自六位患者的腦脊髓液中獲得該菌的純培養,並對該菌的特性詳加描述,1895年Jaeger加以實記,後來又經許多學者繼續證實才決定腦膜炎雙球菌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之病原菌。腦膜炎奈瑟氏雙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在西方國家是一常見的細菌性腦膜炎致病菌。近二十年來,在台灣地區每年報告病例大約20~30例左右。目前已發現之血清型有A、B、C、D、29-E、W-135、X、Y、Z …等13種,其中A型是引起世界各地大流行的主因,其他個別感染則多為B和C型。此病藉由直接接觸感染者之喉嚨和鼻腔分泌物,或是吸入飛沫而傳染,若能早期的診斷和適當的治療,則死亡率可降至10%以下,也可以減少神經方面的後遺症。但猛爆性菌血症死亡率仍然很高。本文依其致病因子、流行病學、臨床症狀、如何診斷、如何預防等加 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