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普魯希納(Stanley Prusiner)教授發現一種可抵抗蛋白水解酶的蛋白質,找出胺基酸序列與相對的DNA序列,緊接著在老鼠與人類搜尋到這段序列,並命名為PRP(protease-resistant protein),其後歷經修正,認為PRP為正常基因,可製造正常蛋白質,稱為普粒子,某種條件下會改變成既堅韌又黏的形式,此種蛋白質會彙集成塊,破壞細胞結構。普魯希納更提出新形式的普粒子可將正常的普粒子轉變成新形式的普粒子,雖然不會改變胺基酸序列,但改變其摺疊立體構型。最後證實沒有普粒子基因的老鼠就不會得到這類疾病,然而只要有少量的新形式的普粒子,便可傳染給其他老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