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善政者,以為得民心者得天下,乃以民為本,順天應時,擇善而從。遍閱今日之為政者,部分人知有經濟而不知有社會,知有黨務而不知有政務,知有領導而不知有百姓,何以善政耶?滋養一方水土者,實非經濟GDP唯大者也。民風淳樸,教化人心,生存樣態演化,物質者,精神者,皆相得益彰為善。經濟之GDP,僅為物質之面向;甚或為紙面上之官樣文章:若唯GDP而危及生存環境,破壞自然生態之平衡,則其物質層面亦失之者甚大,得不償失也。SARS危機、禽流感病毒、PM2. 5超標、飲用水安全問 題等,生態環境壓力之下,大自然已失去自我淨化能力,也失去了耐心。人類不去善待大自然,亦不可苛責大自然之反噬。要言之,人類所依存之社會,本為人類生存綜合各要素之場景,不僅包含物質要素,而且其本身即為精神層面之情感或文化載體。伴隨人之出生與成長,社會場景根植於記憶深處,猶如孩童時代對食物、口味等胃部記憶,重複中改善,改善中記憶,最終形成人們各自不同卻咸淡相宜的口感與風格。大規模拆遷、運動式的社會改造,光鮮外表之下且不去言說是否為“豆腐渣工程”或“形象工程”,文化與記憶之消失,致人浮躁,失去心靈的歸屬感,失去文化之自我認同,此乃根本性問題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