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在〈沒有唐山媽?拓墾時期臺灣原漢通婚之研究〉(黃樹仁2013)一文指出,臺灣拓墾時期原漢通婚確實發生,但佔漢人婚姻比例不高。有限的原住民血緣進入漢人群體,透過漢人間三百多年的通婚,以及原住民陸續漢化而融入漢人社會並通婚,使原住民血緣在當今臺灣漢人之間廣泛而稀薄的分佈。族群遺傳學家陳叔倬教授在其〈基因(血緣)「擴散而稀薄」是否合理?回應黃樹仁的〈沒有唐山媽?拓墾時期臺灣原漢通婚之研究〉〉(陳叔倬 2014)文中,同意原住民基因在當今臺灣漢人之間確實是稀薄分佈,但否認其為廣泛散布。陳教授的理由是,遺傳學上的遺傳漂變(genetic drift)作用使少數原住民基因不可能廣泛擴散於漢人之間。身為歷史社會學家,筆者的遺傳學修養當然無法與陳教授相比。但筆者研究社會史,族群遺傳亦在研讀範疇。威斯康辛學生時代長期擔任統計課助教與講師,對族群遺傳學基礎之一的統計學也不陌生。以下是本人對陳教授評論的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