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者從事道德認知發展的研究及道德行為的了解,往往忽略了「道德」一詞所涉的內涵問題。道德究竟是指發乎理性的決斷,抑是對人的同情與悲憫呢?道德認知發展理論主流夙以「正義」概念界定道德,本研究指陳其所造成的偏頗,並提出以「關懷」為核心的道德理念,分析其在我國社會實踐的案例,以彰顯關懷導向的具體內容及其在文化中的意義。本研究可區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份陳述認知發展理論的道德概念及其疏漏處;第二部份比較關懷倫理與正義倫理的區辨,以Kohlberg與Gilligan的論爭為主軸,佐以西方文化脈絡、哲學淵源、及道德衝突故事的推演,以呈顯關懷倫理與正義倫理本質上的不同;第三部份論中西文化差異,凸顯儒家傳統以「仁」為首德,乃具「關懷取向思考」的特性,與西方以「正義取向」界定道德的傳統有所不同。本文就傳統俗情的觀察與文獻的分析,歸結出傳統文化裡道德實賤法則的五項特徵。第四部份為中國社會實證研究資料的解析,即根據研究者與台灣的18位大專校院長等晤談「道德衝突事件解決過程的考慮」的資料,作局部深入的分析。重新審視異於美國研究的部份,尤其是以關懷導向解決道德衝突的案例。剖析結果顯示:在私領域中,關取向的多寡與情感親疏有關;在教育情境顯現較高關懷取向;在工作情境關懷取向的施展有困難;脈絡的考慮可稍提高關懷成份;部份案情透露了我國社會重人情但卻漠視契約與規章的氛圍,整體可顯出關懷導向的道德思考運作於中國社會的獨特意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