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三年六月,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出版了《本土心理學研究》期刊,以《本土心理學的開展》為主題。在這本期刊中,呈現了「心理學本土化」這個歷經十餘年的學術反省運動的成果。其中楊國樞教授的「我們為什麼要建立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及楊中芳教授的「試論如何深化本土心理學研究」兩篇文章,為此一運動勾勒出其基礎、目的與研究方向。在我細讀這兩篇文章後,卻感覺到深植在本土化運動中的「西方:中國」分類概念,不但無法盡達此一學術反省運動的深意,且由其所提出的有關本土化理論也仍舊無法確定是否擺脫了所謂的「西方心理學」的看法。在進一步的考察後,我認為這樣的困難來自其立論中隱含著的「心理實體論」(psychological realism)的主張。「心理實體論」深入目前所流行的心理學領域,甚至可說是傳統心理學的基礎。其特徵是在人類的種種活動中預設一內在的心理機制與其歷程。此內在之心理機制/歷程被視同為一實在之物,而心理學的知識便在於追求此實在的法則。但在心理學本土化運動中,此一預設所支:持的「西方:中國」的區分概念卻成為思考的障礙。故深入本土化的核心思想便引發我們面對與檢視此一心理實體論所帶來的困難。本文主要是想藉由討論本刊創刊號楊國樞及楊中芳兩位學者的文章中對本土化的思考,來指出心理實體論的困難之處。另外我將回到促成本土化反省的起點,即對學術知識與生活現象間不相合的不滿意,提出一個擺脫實體論與追求其普遍法則的思考路徑。這樣的路徑將是重新面對我們所建構的知識與現象世界的關係,承認現象世界對知識的優先地位。我希望能夠指出,由此所得的知識永遠是貼近著生活的現象世界,換言之,永遠是本土化的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