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三年七月,接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邀請台灣社會心理學家在大陸山海關聯合舉辦的社會心理學高級研討班錄取通知,我帶上自己花費兩年多心血寫成的《中國人的臉面觀--社會心理學的一項本土研究》的書稿到那裡,以利用課餘時間求教於前來上課的楊國樞、黃光國、余安邦等教授。他們的批評與建議使我受益良多,我決定要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做些實證研究,以驗證我在書裡提出的一系列假設。然而,由於我在書中建構的是有關臉面的文化內涵、產生條件、與自我、印象、互動的關係、社會功能等方面的宏觀模式,因此,從何處下手來進行具體的實證研究,是我面臨的首要問題。有幸的是,我有機會就這一課題在研討班上做了專題講演,並引起了廣泛熱烈的討論,其中要算對我的臉面定義討論得最激烈,這使我意識到我的實證研究可以先從我的定義開始。在此,我打算先為我將要從事的實證研究整理出一套思路,即我想證明的臉面概念所表現出的向度及其假設是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