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論文中,作者以其〈人情與面子〉的理論模式為例,說明他如何從符號互動論的概念出發,綜合社會交易論和正義理論的主要概念,建構出該一理論模式。作者指出:他這樣做的時候,已經在方法論上作了一項典範的轉移,由主觀研究途徑,移轉到客觀研究途徑。他以〈人情與面子〉的理論模式為基礎,分析儒家思想的內在結構和法家思想的形式結構時,是使用釋義典範;而心理學中有關「心理/社會發展」、「道德發展」、及「正義觀之發展」的理論,莫不建立在批判性或辯證性的「否定哲學」之上。根據這樣的析論,作者主張:從事本土社會心理學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有問題意識,能夠找到個人認為值得投注畢生精力,戮力以赴的重大問題,從事研究。至於在研究方法上,則應當採取「多元典範的觀點」,視問題性質的不同,採用不同的研究典範,務期對問題能夠獲致一種「由不同世界觀源生出來的全面性瞭解」。如果執著於「實證研究方法」,依附在西方心理學的主流之下,從西方心理學理論中導衍出一些假設,不斷從事「假設驗證」的工作,則難免墮入「科學主義」或「形式主義」的陷阱,而難以發展出真正的「本土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