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歷史博物館三樓的遊客休息區,有兩扇玻璃窗是眺望植物園荷花池的最好角度。坐在這裏,啜口濃茶,聆賞美妙的古典音樂,回味一下剛才瀏覽的名家名作,相信是三十年來台灣藝文愛好人士都有的經驗。民國四十四年,在當時教育部部長張群的指導策劃下,國立歷史博物館以其傳統風格的古典式大樓成立於南海學園,與植物園內著名的荷花池相得益彰;並在當時及日後,和故宮博物院,省立博物館三者鼎足而立,成為全國的文化發展重鎮。四十五年七月到四十六年春天,史博館接收了原河南博物館遷移的中原古物,及戰後日本歸還的古物,收藏漸豐,並以唐三彩聞名於世。為使歷史再現,史博館的館藏乃著重於中國歷代先民,在文明化的過程中,所留存下來的生活器皿、藝術創作、歷史文獻、民俗工藝等文物。但以擁有唯一的國家畫廊之條件,在當時貧瘠的藝術環境中,國立歷史博物館似乎扮演了更重要的拓荒任務。三十年來,它不僅從事歷史文物的蒐藏,更擔負著引介外國文物藝術,介紹當代藝術家作品。拓展國人精神領域的社教工作。許多首次引介來台的特展,如畢卡索陶瓷展、埃及古文物展等,不僅是當時全國及藝術界的盛事,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三十年呼嘯而過,貧瘠的台灣藝術環境,已開出鮮豔的花朵。如今在台北已可見畫廊林立,各地美術館和文化中心也都擁有一流的硬體設備。就在南海學園的房舍一一老舊之際,史博館也將功成身退,面臨再出發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