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多年來,有逐步增加的臺灣學生前往中國大陸就讀大學或研究所,本文以這個特殊的經驗案例來和學生遷移的文獻進行對話。透過對旅中台生的深度訪談以及相關制度與文獻的蒐集,我們試圖從鉅觀制度、中層組織與微觀個人等三個相互構成的層次,來分析旅中台生的前端(入學)與後端(就業)的遷移軌跡。本文歸納出三種類型的旅中台生,分別有著不同的遷移動機、入學管道與勞動市場後果:學位導向、工作導向以及家庭引導。我們認為,旅中台生案例的特殊之處在於,中國政府的招收台生政策以擬似「國內遷移」的制度框架,影響著一群在實質位置上近於「國際遷移」情境的台生群體。一方面,留學國政府採取「再疆域化」的政策工具,來證成其照顧「臺灣同胞」的具體作為與身任「領土祖國」的政治宣示;另一方面,留學生利用政治優惠的教育機會,來施展「去疆域化」的空間流動與彈性資本積累策略。兩者的相遇,既形成彼此的互惠關係,也造成了潛在的矛盾。台生在兩岸的教育空間與就業市場上,都面臨「夾在中間」的曖昧身分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