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文獻指出,國語作為一種官方語言,此語言能力可被視為一種語言資本,有利於職業地位的取得。但要證明語言資本的影響,由於適用資料不多,除了蔡淑鈴(2001)的論文之外,相關研究極少。除了國語能力在職業取得上所扮演的角色之外,本文企圖檢視其他語言能力是否也可被稱為語言資本,具有任何優勢?而不同的語言資本,在不同職業取得面向上各自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此外,由於傳統分析方式在因果關係上的推論限制,本文也將利用工具變項估計法,針對語言的影響力做更可靠的估計。「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涵蓋數種語言流利程度之豐富資訊,利用這份資料的獨特性,本分析得到以下幾項結論:一、國語能力對於脫離勞動階級、取得較高地位的職業確實有顯著正向影響;二、在相同教育程度下,外省族群職業地位較高,但國語能力解釋了大部分差異;三、控制教育及國語程度之後,客家族群具有顯著的職業地位弱勢;四、客家及外省人成為小雇主的機會比閩南人來得低,但閩南語能力是解釋閩南族群之小頭家優勢的主因;外省、客家人一旦掌握閩南語,脫離自營或受雇身分、成為小頭家的機會並無差異;五、一旦考慮到亟需人脈的「大雇主」身分,國語及閩南語都具有顯著正面影響;六、工具變項估計法得到的結果顯示,語言程度的實際影響力事實上要比傳統分析之估計值來得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