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關於性別、族群關係、階級等差異與不平等的教科書研究,已經累積了顯著的成果,但對教科書中障礙者意象批判性的反省卻十分缺乏。本文運用內容分析,檢視1952到2003年間國小教科書中障礙者的意象,包括身心障礙者的角色出現的數量、類型與詮釋的方式。同時,本文將從障礙研究的角度出發,探討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台灣身心障礙者的意象在國小教科書中的社會建構。並從障礙研究的角度,針對教科書中障礙者意象的再現提供批判性的反省。針對國小教科書的內容分析中,我們指出台灣國小教科書中身心障礙者再現的幾個特點:(1)身心障礙者在課本中出現的比率非常少。在包含障礙者的課文中,障礙者的意象以肢體障礙為主,心智障礙者幾乎不存在;(2)指稱方式從「殘廢」,轉變為「(身心)障礙者」;(3)兩極化的障礙者意象:課文中身心障礙者的論述不是可憐的、需要幫助的、就是勵志的,可以鼓舞一般人的;(4)「障礙」被定義為個人問題,忽略了社會環境所造成的障礙;(5)缺乏身心障礙者的聲音與世界觀,也缺乏障礙者的異質性及多元文化觀點的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