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試圖了解民間信仰在都會區中的轉變情形。舊加蚋地區位於台北市西南一角,在整個台北市中此區的宮廟神壇成長快速,研究此區有其代表性。從2000年3月至2002年8月進行宮廟神壇的實地訪談,一共訪得113間。加蚋地區是中南部移民北上的落腳處,大量湧入的外來人口使得具有公廟性質的宮壇,無法扮演傳統村廟的地方整合功能,反而是由私壇向公廟發展的宮壇,比較能擔負起整合人群的功能,但是這種整合已脫離地緣關係。爐主頭家或是重要的委員,絕大部份不是當地人。此區宮壇大都是自行到佛像店雕像開光,絕大部份會提供辦事服務,經由辦事的媒介,結合一批社會背景相似的信眾,其組織運作類似社團。宮壇提供信眾情感或財務上的支援,甚至是休閒活動。另外,對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以及職業經常流動的信眾而言,宮壇是幫助個人成長的團體,並藉由籌備活動,學習組織、計畫、採購的能力。台灣以往並未有社區營造的積極做法,因此宮壇是弱勢移民因應都會生活的一種方式。此外,宮主若較年輕,教育程度稍高,就會做一些大幅度的改革,譬如,不燒金紙、鼓勵打坐自修等;改革的宮壇已具有新興宗教的雛形。總之,都會生活型態促使民間信仰轉變,脫離了地緣關係的信仰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