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消費性金融肇始於1980年代,而在1990年代中期以來蓬勃發展。消費性金融初期是以企業金融與抵押性業務為主,而後期是以開發多元化的消費性借貸和機構授信等為主要業務。本文企圖解釋此一演變及其社會經濟意涵。
金融自由化政策造成金融體系與市場結構的演變,使得消費性金融服務對象由企業客戶為主演變到以個人消費者為主。從抵押演變到信用的金融變遷是具有社會文化意義的現象。非抵押消費性金融業務的風險管理與規訓制裁便成為消費性金融興起的基礎。
本文認為消費性金融創造出一套新的信貸語言;民間借貸的傳統信貸語言,信用與負債基本上是鑲嵌於人際關係與信任網絡;消費性金融則在去鑲嵌化與制度化之條件下,形成個人化的信用與負債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