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討蘇南吳江從六○年代以來的經濟興衰過程,認為吳江鄉鎮企業在八○年代的快速發展並不是地方政府的行政效能,也不是市場轉型、虛擬產權的非正式私有化、政治權力商品化、與社會網絡關係所推動,而是原有地方經濟制度特性,短缺經濟所提供的市場契機,以及鑲嵌在社會主義計畫經濟體制下的投資饑渴慣性使然。吳江獨特的地方經濟制度條件─相對富裕的農村集體積累、廉價勞力、與城鎮國營企業的外包生產關係─促使吳江鄉鎮企業起步早於中國其他各地農村,並及早搶占短缺經濟所創造的市場機會,而開啟「蘇南模式」。但當原有制度條件優勢不再,「蘇南模式」為維持舊有光環則依賴舊體制中銀行軟預算弊病,以大量資源投入的負債經營來堆砌成長,但因為投資效益不足,不僅造成地區之間缺乏產業分工的惡性競爭,而且企業利潤增長趕不上虧損幅度,故當中央政府緊縮銀根與市場疲軟之時,吳江的集體經濟便難以繼續支撐,終在上級政府強制之下完成企業產權的私有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