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檢視了一九五○年代以來的臺灣異議媒體,重點放在一九九四年間大舉引發注意的地下電臺。作者發現,雖然報紙、雜誌、錄影帶、有線電視頻道或收音機電臺等異議媒體的內容,並不完全侷限在政治言論,但它們往往因為政治上親近在野黨派而招忌,尤其是在選舉其間成為在野黨的文宣工具後,更是引起國民黨政府的取締與鎮壓。不過,作者進而論稱,這些來自政治層面的壓制,並非造成一九八○年代黨外政論雜誌消失的主要原因,事實上,這些雜誌,乃至於稍後出現的景帶及有線電視,難以有效而持續發揮異議作用的更重要原因,或許在於脫韁的市場力量肆虐,以及異議份子本身未能協調其媒體營運活動;參照這些歷史經驗,並考察海外多個國家的地下電臺發展軌跡之後,作者指出一九九○年代朝野共同協奏而有的電波開放私有的政策,最後可能淡化進步份子使用收音機的異議效果,或甚至使其消失。本文的結論是反對力量、國民黨政府及公共空間的建構三者之間,關係應當重新模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