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主要是在探討土地處理系統之漫灌區中的植物,於定期收割情況下,污水處理之成效是否會受到影響。由於漫灌區之污水淨化原理,係利用土壤、植物與微生物之共同作用,使污染物質在動態變化過程中產生型態改變,以方便植物之吸收與累積。第一次收割是在冬季進行,平均氣溫為18.4°C,實驗期間之總降雨量為105.5 mm,總體氣候變化並不穩定;而第二次收割是在春季,平均氣溫為27.1°C,實驗期間之總降雨量有350 mm,總體氣候變化趨向穩定。由於第一次收割實驗期間溫度較低,植物生長較為緩慢,收割區域之植物覆蓋率恢復到收割前之原來情況須27 日左右,而第二次收割實驗期間之溫度已日漸回升,收割區域之植物覆蓋率恢復到收割前之原有情況約需19 日。以優勢植物之變化來看,第一次實驗期間主要為大花咸豐草、葎草、紫花霍香薊和蔓澤蘭,以蔓澤蘭為關鍵種;第二次實驗期間則為大花咸豐草、葎草和巴拉草,以大花咸豐草為關鍵種,若將磷的去除率合併來看可以發現,當第二次實驗期間之優勢植物進入開花期時,磷的去除率有明顯增加。總體來說,正磷酸鹽的去除率隨著水力停留時間的增加而增加,硝酸鹽基本上亦同,但氣溫升高對硝酸鹽的去除有明顯促進作用,而隨著植物逐漸復原並自然演替之後,去除率皆普遍下降,可見收割對植物去除正磷酸鹽與硝酸鹽確有正面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