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從性別觀點探討台灣的國家福利體制,並透過國際比較,找出台灣國家福利的制度特徵與相對位置。經過對不同學者提出的福利國家類型學的討論與評估,本文最後採取Korpi(2000)的分類架構與測量指標,將台灣和18個OECD國家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在Korpi建構的「一般家庭支持」、「雙薪家庭支持」、和「市場取向」三種福利國家體制的模式中,台灣目前國家福利體制的位置是座落在「市場取向」模式的類屬,而非有些人可能預期的家庭主義色彩較濃的「一般家庭支持」模式。此外,研究中也發現,台灣近年來由於性別工作平等法的立法與修正,開始實施育嬰假、陪產假、家庭照顧假等「再家庭化」的政策措施,使台灣的國家福利體制有略向「雙薪家庭支持」模式方向發展的現象,但是缺乏「去家庭化」的國家照顧政策作為基礎,所有公共照顧服務的相關指標,台灣的得分都是敬陪末座。
本文除了探討台灣的國家福利體制的取向與定位外,也分析了福利體制的因和果。跟隨Korpi(2000)的分析腳步,從政黨政治的角度解釋福利國家體制的發展,台灣沒有以宗教團體為基礎的政黨,也欠缺左派政黨的政治影響力,因此發展成「市場取向」模式的福利體制是很自然的結果。但是作者同時指出,福利國家的跨國比較研究常以政黨的政治影響力,作為影響福利國家體制發展的自變項,此種分析方式無法反映婦女運動的影響力,對於強調性別觀點的福利國家研究而言是嚴重的缺憾。至於福利國家體制的性別平等化效果,台灣的兩性勞動參與率差異,整體而言表現僅較義大利和日本稍好,落後其他國家甚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台灣「25-34歲」這個生育與育兒年齡層的兩性勞動參與率差異遽減,表現甚至比多數北歐以外的國家還要好。顯示年輕世代正產生重要的變化,此一變化的意義為何?值得進一步探討。在傳統性別角色分工的意識型態方面,台灣的表現極差,即使和較保守的「一般家庭支持」模式國家相較,也幾乎落後了一個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