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試著從原住民的傳統山林經驗與官方的山區開發,來討論南部山區「昔日鬱鬱,今之濯濯」之成因,文中分別從幾個部分加以探討:原住民口述傳說中的天然災害經驗、原住民的傳統山林經驗、邊區移民以及原住民聚落、日治時期的製腦業與腦區、戰後南部山區的林野開發。文中希望從原住民的傳統文化中,對於天災的口述傳說經驗,瞭解其對於天災的經驗傳承與避難態度。接著討論原住民其傳統的山林燒墾,是否會對自然造成嚴重的破壞,而究其原因乃是官方為了行政管理與山區開發之故,絕非濫伐之因。然而文中也初步討論六龜一帶的「防蕃性」聚落的形成,由於位置與往後森林砍伐關係,目前都是土石流橫行之處,其原居地應該不會是如此狀況;現今,其它的原住民聚落,也是在官方的「集團移住」政策下,被移到現址,依然是土石流警戒之處。
此文另一個討論的重點,在於釐清南部山區樟腦、大規模伐木事業的發展梗概,因此初步整理出樟腦製腦地與伐木單位承繼關係,試著把天然災害的產生,導向人為砍伐森林的思考,不過針對天然災害成因的分析是複雜且複合成因,礙於篇幅,並未再深究。
文末,希望「昔日鬱鬱,今之濯濯」的森林外貌,能在後人的努力下,還給大自然一個原始的自然空間,也對於原住民傳統山林生態經驗與智慧,給予應有的尊重與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