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如何解釋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優異成績,台灣內部仍是眾說紛紜,且甚至成為藍綠派別性對立的一部份。台灣在解嚴以來所形成的主流論述,大致是將成長歸功於或是日本殖民統治、或是美國的協助、或是人民的努力,而國民黨只是為一己之私致力於建立壟斷性黨國資本共生體,無功於經濟發展。本文認為落後國家要能夠成功的發展經濟,必須要同時具備抵拒外力以發展民族經濟的意志、能力與外在條件。上述主流論述只強調美日因素等外在必要條件,而忽略了另一重要條件—即發展的意志。本文也探究了戰後早期台灣經建事務主要推動者的背景與言行,認為應將他們視為是承繼中國救亡圖存使命的知識分子,「以實業救國的儒官」,與今日通稱的財經官僚實有所不同。台灣戰後推動發展的意志與動力,實源自中國百多年來面對西方挑戰及日本侵略、為了救亡圖存而形構成的現代中華民族主義。今日台灣各陣營都切斷了歷史,因而難以建立現實有效的主體意識,缺乏有效可行的經濟發展論述,遑論發展的意志。我們必須從歷史的聯繫瞭解過去及現在,才能重新建立台灣經濟共同體的主體意識,找到台灣經濟再出發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