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討台北市郊區一個傳統市場中,越南「族裔化地方」的形成和離散。族裔化地方在「疆域化」的空間動態中形成,涉及不同尺度的跨界和劃界行動:越南移工和婚姻移民的跨國流動,以及早期越南華僑的跨界流移和在地著根;地區尺度上,傳統零售市場的蕭條、區位條件和地租差、平價住宅區污名形象共同構成的「縫隙」,面對中產階級房地產開發導致人口結構和生活形態改變,引致了排斥和重新劃界的壓力:一場以「去污名」和消除恐懼地景為訴求的階級疆域化,終究消滅了這個「縫隙」。然而,市場內部,這個越南華裔店家的謀生場所,藉由華人的中介角色,以及具實用價值與象徵意義之族裔化貨品和服務的提供,構成了「越南街」做為族裔交流「介面」的特質。就華裔店家成員的流移認同、越南裔移民工及東南亞貨品的跨界流動來看,可說是在城市邊緣形成了一個「跨國空間」。也正因為這種跨國空間所仰仗的消費需求和人際網絡持續存在,即使安康市場面臨拆除,鄰近地區卻蔓延出更繁盛的越南族裔消費地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