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試圖將政治論述中性別的差異作一解析。主要是針對1996年臺灣總統、副總
統競選口號中隱喻的使用(metaphorical usage),並藉由文化及社會情境分析,來探討不
同隱喻使用之來源、功能及意義。本文分析引述George Lakoff(1980,1996)之論點,
認為隱喻使用為一極普遍之語言現象,並非只有點綴修、飾語言的功能。競選口號中
的隱喻使用,一如日常生活中的隱喻使用,除了幫助我們認知週遭事物、尋出脈絡外,
也幫助我們形容、框架(prescribe)和評估候選人。日常論述(discourse),報刊報導和評
論都會反映出此種種隱喻的情形。候選人當然可以利用媒體和文化論述中常見的隱喻,
來提醒或加深選民對自己的印象。以利當選。但吊詭的是,常見的隱喻,尤其是與女性
相關的使用如:母親、女兒、模範生、正義女神;強調的是女性服務、包容、服從或超
高道德的標準。對於各方能力、經驗不亞於其他男性候選人的女性候選人而言,其他方
面的特質和能力如:行政魄力、領導能力、或激勵忠誠極熱情的才能(charisma)就相對
的被忽略了。因此,與性別相關的刻板印象隱喻使用,就如一把兩刃的刀:一方面提
醒、加深了選民對特定女性特質的印象,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女性候選人在政治舞臺發
展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