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痘接種是臺灣最早的普及性預防接種,發生在日治時期。本文運用公文書和統計資料等史料,研究1896-1919年天花疫苗制度在臺灣如何執行,和其與統計數值變化間可能的關聯。結果發現,一、痘苗接種的制度在1900 年前因為因地制宜和符合民情而多有更迭,但隨時人認為之地方行政機關漸備、本島人衛生觀念漸進步和國家公共衛生的需求,1903-1906年間已建立日後臺灣種痘制度的最基礎架構。二、制度漸穩定的1900年後,臺灣的初種人口佔總人口比例,以及再種以上人數對應初種人數的比例,也同步呈現比值變化趨緩的趨勢,且與天花疫情的盛衰呼應。尤其1906 年全幼童接種開始後,上述現象更明顯。三、在臺灣總督府對全臺統治力尚不穩固的1900年前,臺灣多數地區的初種佔比多寡與該地區的疫情較無直接關聯。其原因另可考量駐臺日軍、住民種別、政府控制力等等人事差異。四、1906年後,天花接種在臺灣各地的實施是愈來愈穩定;此外,在1920年前,臺灣社會已經具有的整體天花免疫力,實已不容小覷。 |